未成年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未成年人 > 正文
关注于心 关爱于行 “送教上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2017-08-07  宿州文明网

   

  “扬扬,有没有想老师啊?有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在家帮妈妈做事呀!”“可…想…了。我帮……妈妈……拖地、倒……垃圾、洗……衣服、刷……碗了。”扬扬一字一顿,咬字不是太清楚地回答。 

  日前,由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蒿莉带头的志愿服务队送教来到残疾儿童扬扬家。打开门的瞬间,正在桌边呆坐的扬扬,看到老师兴奋不已,手舞足蹈。

  一阵寒暄之后,蒿莉安抚下扬扬的情绪,开始了送教课程。“扬扬,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看卡片,这是什么?是什么味道的?”“大……蒜,吃了……好……辣。”扬扬正确的回答得到蒿莉一番夸赞。在蒿莉的指引下,扬扬安静地听完了励志故事《月亮的味道》,并学着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简单的小问题。在游戏《搭积木》环节,蒿莉一点点教扬扬练习找相同的颜色木块拼搭,扬扬每做对一个步骤,蒿莉都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扬扬开心不已。

  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扬扬的妈妈周女士心里充满了感激。周女士说,扬扬今年17岁了,出生时因为缺氧引发脑瘫,被确诊为二级肢体、智力残疾。自从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后,扬扬变化确实挺大的,不但认识了很多东西,懂得了一些简单道理,自理能力也强了。

  告别了扬扬,蒿莉他们又来到宿城南关一小区,走上三楼,敲开门,看到一个瘦弱的小男生独自坐在客厅的垫子上。“可可,你在玩什么呢?”蒿莉大声地呼唤着,小男生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玩起玩具。

  蒿莉走到可可身边蹲下,从包里拿出五颜六色的玩具堆放在他面前,可可立即兴奋地拿起一个小皮球用嘴咬着。“可可,这个不能放在嘴里,是用来玩的,你用手摸摸看,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感觉?”蒿莉拿起可可的小手在皮球上来回抚摸,可可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嘴里不停发出“呜呜”的声音。

  “蒿老师,你让我试着喊可可的名字,我一直在做,现在他偶尔会有反应了,好像能听懂似的。”可可的奶奶高兴地向蒿莉诉说着可可的近况。

  可可今年13岁,属于先天性一级智力残疾,不会语言交流,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思维相当于一两岁的孩童。“可可属于比较严重的智力残疾,刚开始接触时他没有任何行为反应,我们只能从练习听声、简单发音、抓握能力着手,现在他渐渐地会寻声、能抓握东西了,按照个训计划,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进行触感练习。”蒿莉说着,又拿起一个螺旋状玩具,让可可试着摸索。

  中午12时,阳光正烈,课程结束后,蒿莉起身告别了可可,匆忙踏上回家的路。

  “‘送教上门’是按照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的要求,对6-15岁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免费教学方式。志愿服务队队员均是在校特教老师,他们利用周末、节假日等业余时间送教上门。”市特殊教育中心主任李长青介绍,送教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送教上门”的原则,实施一对一的送教方式,学生每学年不少于110课时,家长课堂不少于8次。

  据了解,我市“送教上门”工作从2013年正式开始,并于2015年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已由刚开始的26人发展到现在的68人,主要以市特殊教育中心骨干教师为主。他们分成16个送教小分队深入到埇桥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在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体能康复训练的同时,还为残疾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及爱心助残等志愿服务。两年多来,队员人均服务时长200多个小时,受益群众2000余人,

  “‘送教上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艰辛,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关注于心、关爱于行’,就可以用实际行动切实保障这些特殊儿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李长青说。 (文/图 记者 赵静)

编辑|一审:代璐
二审:李媛媛
三审:李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