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规民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树文明新风 建文明乡村 > 乡规民约 > 正文
嫁女拒收彩礼包 移风易俗好风尚

2017-08-24  宿州文明网

   

  在闫集镇西北片,一则来自刘店村的感人故事,广泛流传着——村委会委员杜发杨,六年间先后嫁出三个女儿,而男方所给的彩礼分文没要。这个移风易俗的鲜活事例,为萧县农村高额彩礼说“不”,树立了典型,促进了社会民风的好转。

  “只要孩子合得来,拿不拿彩礼都一样”

  2005年6月,21岁的大女儿杜娜,在徐州市一家餐饮店打工时,与勤劳朴实的帅小伙、大堂经理孙强自由恋爱了。一年后,连云港市赣榆县城关镇的爹娘,得知儿子在徐州谈了个漂亮懂事的女朋友,非常高兴。按当地的订婚行情,老两口立即准备了彩礼,当彩礼还未准备妥当时,却接到儿子孙强的电话:“我女朋友的爸妈告诉我不要彩礼,也不要买车买房”。电话的另一端孙强的爸爸感到十分惊讶,难道是自己听错了吗?当儿子再三证实时,老两口乐坏了,“这么好的女孩子,我家儿子太有福气了”!

  其实,早在前些日子,杜娜带着男朋友来到刘店村时,杜娜的爸爸杜发杨就叮嘱女儿:“女大当婚,恋爱自由,我和你妈都支持!别让婆家准备彩礼,只要今后你们能幸福一生,就是对爹娘的最大安慰!”杜娜是个听话的孩子,无论男方一家人怎样坚持原来的主张,她的回答总是一个字“不”。

  2007年2月订婚那天,杜发杨亲自创作了一副对联“千里好姻缘 百年共枕眠”,送给小两口,饱含父母对女儿的浓浓祝福和爱意。

  “别让这彩礼这道坎,绊住了孩子们的幸福!”

  结婚送彩礼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礼仪传统,本有“好彩头”的寓意。可是眼下却沦为一场天价而无情的婚姻交易。而彩礼方面的负重,也会成为他们婚姻的绊脚石。一些准新郎、准新娘一开始就会在心理上背上包袱,造成今后心理上的阴影。

  而五星级党员、刘店行政村村委会委员杜发杨,偏偏不信这个邪,决心用双脚踢开这块绊脚石。

  次女儿杜文,2002年10月在本村中学初中毕业后,凭相貌和智慧在徐州市公安局证件科谋到一份好工作。她诚实做人、爱岗敬业,深受领导信任、同事的赞扬。2004年9月,与在该市保险公司任职的男青年孙海处对象。这个来自铜山区大许镇的男孩,一米八的个头,帅气凌人。订婚前的2009年6月,男孩的父母按照当地风俗,备足了一万零七百元的见面礼,带着儿子孙海,来到刘店村,给女孩父母“上面子”。杜发杨夫妇对未来的亲家和女婿一番热情招待,微笑着说道:“孩子成婚买房子对农村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彩礼钱我不要,你还是带回去作为购房款吧?”当着亲家的面,对杜文又一遍重复了杜家祖传的家训,“把公婆当做自己的父母孝敬,媳妇应当长起感恩心,凡事顺着婆婆的心,爱其所爱,做其所做;如果有不懂的人情世故,多请教哟!”

  临行前,杜发扬把装有一万零七百元的礼包返还给了未来的女婿。事后,一家亲戚对杜发杨说:“杜文这么漂亮,又嫁到外地,应该随大势要彩礼,就当为你的儿子建新房作筹款呗!”他却反驳道:“我结婚时,只因父母借不到130元钱,怎么也凑不够425块。记得母亲当时哭了半夜,这对我触动很大。因此这个彩礼我不能要,如果小两口今后创业需要用钱,我还会支持他们。”

  “吃亏是福,便宜是当”

  三女儿杜杰,2008年在龙耘中学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徐州电子厂务工、茶社当收银员。到了谈婚论嫁那阵子,经人介绍与家住黄口镇杨各村的高中同窗好友张彪相爱。张彪的父母也是明白人,婚前他们按照本地习惯准备足了4万块的彩礼,但是杜发杨这个倔强而又固执的小村官,却像对待大女儿和二女儿的态度一样,以一头黄牛也拉不回来的决心,把4万块钱的礼包原封不动的退回。堂兄杜法政为此气得直跺脚,直呼其乳名:“现在这农村嫁女彩礼盛行,互相攀比,动辄要拿“万紫(一万张五元钞)千红(一千张百元钞)一片绿(一张五十元钞)”的年代,难道你的女儿就不值钱了?”杜发杨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明文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你我都是共产党,咱得学法守法啊!大哥,我又不缺钱,不能拿儿女的婚姻做交易啊!”

  2011年10月,三女儿杜杰,也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吃亏是福”,杜杰牢记爸爸的教诲,孝敬公婆,团结妯娌,一家人过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好日子。例如:次年4月,小两口在黄口镇西南集开设了一个瓷砖建材门市部,那时生意兴隆,效益可观,这件事对杜杰的大姑姐触动很大,她也想开设店铺。但苦于没有门面,开不起来。杜杰闻讯,说服了丈夫后主动找到她家,把自家的店铺转让给大姑姐营业,自己则和丈夫一起来到十公里远的闫集镇,租赁了的三间经营瓷砖建材的门面房。但是闫集镇的生意比黄口的生意要差的多。杜杰夫妇这种舍己为人、崇敬妯娌恰恰的高尚品质恰恰诠释了父亲杜发杨“吃亏是福”的谆谆教诲。小两口宁愿多跑路、少赚钱,也愿意搞好妯娌关系,构建和谐家庭。

  2017年8月19日,在杜发杨的桃园里,笔者见到了他。他正穿行在桃树下的鸡群里,“因为我嫁了三个闺女,没要一分钱的彩礼,不少人都说我傻。可是三个女婿却很感激我和她妈,逢年过节都给我带钱带礼物。去年给儿子建新房,还没等我开口,三个女儿分别给我六万块钱哩!”

  无独有偶,嫁女不收彩礼,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在村委委员杜发杨带领下悄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刘店村,以村民李怀花为首的13位村民,也坚持嫁女不要彩礼,并且宴会节俭,蔚然成风。(图/文闫集镇 李忠允)

责任编辑:尚梦婷